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

建设研究型、创新型、服务型一流研究生院

【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第7期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程——《工程伦理学》

发布日期:2022-06-21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西北工业大学一流研究生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持续深入树典型、立标杆、推经验,总结凝练推广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支持建设项目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优秀项目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研究生院特推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系列文章,以期交流借鉴,共促提升,实现我校研究生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一、项目主持人及团队简介

1.主持人简介:宫淑燕,博士,副教授,项目负责人;《工程伦理学》课程负责人;校级一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课负责人,研究生公共课程《工程伦理学》主讲教师。从事一线教学十七年,主持多项校级教改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期刊上发表教学类论文五篇;曾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西北工业大学最满意教师,西北工业大学优秀在线示范教学案例和西北工业大学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奖,西北工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并多次获西北工业大学奖教金及西北工业大学教学成果奖。




2.团队简介:本项目团队是一支理想坚定、甘于奉献、业务精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队伍。张云龙教授是全国工程技术伦理教育领域的专家,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最满意教师;蒲瑶教授多次获国家和省级教学比赛奖项,并多次获西北工业大学最满意教师;汪永平教授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多次获得教学奖励。《工程伦理学》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授课,每年上课学生人数达2000余人次,团队制定了打造一流《工程伦理学》课程的目标,通过集体备课、校际教学研讨、学术会议、课程思政、请进来走出去等措施,为工程伦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保驾护航。













张云龙(教授)

蒲瑶(教授)

汪永平(教授)

      宫淑燕(副教授)

二、项目概况

1.项目研究目标

21世纪,中国工程的规模和技术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中国工程在世纪范围内的影响给中国工程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2018年国务院学位办把《工程伦理学》课程设置为研究生专业学位必修课程。西北工业大学从2018年面向全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工程伦理学》课程,应用工程学的道德原则系统开展工程伦理教育。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着力提升工程师伦理素养,加强工程从业者的社会责任;着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进化;着力协调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共享、和谐发展。

2.项目研究内容

近五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工程伦理教学团队在学校和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在研究生院的工作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致力于打造国家一流高水平的《工程伦理学》课程,紧密结合西工大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专业特点,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家国情怀,提升综合能力,培养卓越大国工匠。

(1)做实科教协同,打造基于创新的《工程伦理学》课程。推进学科、科研、人才一体化。设立“科技伦理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工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为工程与社会的深入研究、相互学习与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更为《工程伦理学》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举办“新时代科技伦理教育研讨论坛”“信息·智能·工程与社会发展”“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科技与社会(STS)学术论坛”等论坛,结合我校的工科优势,从跨学科、多维度的视角深入探讨当代科技革命、工业革命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人与物的深层次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伦理等重要问题,推动发展具有西北工业大学特色的《工程伦理学》课程建设。




工程与社会”学术论坛

(2)搭建协同教学交流平台,提升《工程伦理学》教学质量。通过承办全国工程伦理师资培训、校际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工作坊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多次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工信部直属高校进行集体备课。针对《工程伦理学》课程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进课堂,共同探讨工程伦理问题;先后邀请《工程伦理学》教指委委员从杭青教授、西工大化学学院闫毅教授等走进课堂,引导和推动学生在工程实践中汲取工程伦理的智慧。













专家进课堂与集体备课

(3)聚焦铸魂育人,搭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平台。为激发学生上课积极性,采用工程案例分享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结合我校三航、3C等学科专业工程应用实践,通过典型案例教学搭建了工程伦理学与专业课程、课堂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桥梁,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不仅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也提升了学生的获得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素养。









工程实践案例教学

三、项目主要成果

为了更好的提升《工程伦理学》的教学质量,践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团队不断总结前期教学经验,形成了诸多教学成果。在研究生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教学团队编写了《工程师的社会责任与实践》案例库,本案例库作为《工程伦理学》课程教材的补充学习材料,并作为高校工程伦理专业教师和高校工科学生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参考书,同时作为工程从业者即工程师的实践参考书。

《工程师的社会责任与实践》面向“2025中国制造”和“2035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特别是针对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组织编写。在案例选取上,紧密结合我校航空、航天、制造大类等工科专业特色,针对航空、航天、航海、土木、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工程实践问题,选取了反映学科和领域的新问题、新情况以及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从行业背景、工程实践实施经过、原因分析、结论启示等几个方面针对每一个工程案例进行描述并展开伦理分析。引导工科学生和工程从业者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意识、恪守伦理准则,增强伦理意志力;正确处理好安全与风险、管理、工程与环境三者间的关系,做诚实、可信负责任的工程师;同时培养工程从业人员的大国担当和家国情怀,增强工程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四、结束语

总之,本课程立足于“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人工智能产业和绿色制造工程,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和新工科人才为目标,探讨工程、伦理与社会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提升学生应对现实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的能力。坚持价值塑造、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课堂和实践教学为载体的科研教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和督导老师的高度评价,特色突出,值得推广。


上一条:【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第8期 计算机学院:课程思政——《物联网系统设计方法》 下一条:【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第5期 数学与统计学院:《演化博弈论》——研究生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