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

建设研究型、创新型、服务型一流研究生院

【产教融合】航天学院遴选首批“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示范团队”开展工程类研究生培养专项改革

发布日期:2022-04-12     作者: 牛茂贵

为进一步落实《西北工业大学一流研究生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文件精神,实施以优势科研团队和重大科研型号任务为依托的研究生培养专项改革,航天学院遴选出首批“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示范团队”,以期不断推进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形成引领示范效应。

“精确制导与控制”研究生育人团队

“精确制导与控制”研究生育人团队,由西北工业大学微小卫星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周军教授领衔,入选了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微小卫星技术及应用国家级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

团队始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参加了国家20多个型号的卫星和先进飞行器研制和技术攻关,承担了包括载人航天、二代导航在内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专项工程等国家级研发计划项目50余项。当前承担着国家卫星型号工程“澳门科学一号”卫星B星研制和地面系统建设任务,作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系列重要活动之一,对于推动内地和澳门航天科技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为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团队长期以来坚持以服务航天强国建设为己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航天创新人才。将国家级“微小卫星技术及应用国地联合实验室”向研究生开放,注重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以立方星和微小型飞行器为创新载体,由研究生和教师组成联合研究团队,研究生全流程参加飞行器系统工程设计、研制、试验与应用的实践过程,将先进理论和工程创新实践相结合,使研究生学以致用。同时融入实战化科研氛围,直面航天工程困难与挑战,培养研究生协作严谨作风、创新实践能力和航天奉献精神,连续6年获校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所指导的研究生团队多次获国际级、国家级和省部级创新创业奖项,斩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冠军,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全国每年评选50支)、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等称号,其中杨中光博士获2019年度教育部首届创新创业英才奖(全国10人)。

“空天组合动力”研究生育人团队

“空天组合动力”研究生育人团队长期开展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基础科学和关键技术研究。在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专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支持下,研究团队开展了组合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样机研制、自由射流试验等工作。团队现有教师17人,包含教授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9人,助理研究员1人,博士后2人,其中国家级专家3人,青年人才5人,现有硕士及博士研究生36人。2019年和2020年分别获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团队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实干与创新同修”的育人理念。研究生参与实际工作,到研究所实习并参与和研究所联合项目。依托重点实验室、研究院所的风洞、试车台等大型试验设备试验基地,在教师的带头示范下,组织研究生到试验基地开展发动机试验研究,学习试验技术军工规范标准以及发展成果,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通过技术牵引提升实践能力。依托团队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的演示验证试验,带领专业硕士研究生前往靶场体验驻训工作,实地学习真实型号研制关键环节和流程,感受基地文化、磨炼意志品质。

团队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常邀请研究所型号总师到校给研究生上思政课,教育领导学生传承和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团队师生与航天三院在组合发动机攻关中,成立了联合党员突击队,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不畏艰险、主动担责、齐心协力,在科研过程中年轻教师和研究生都得到了精神的洗礼。

“靶标”研究生育人团队

“靶标”研究生育人团队长期从事高速飞行器、靶标及无人机等重大工程型号的制导控制系统设计及集成研制任务。结合型号研制需求,团队围绕飞行器制导控制方向建设了制导控制总体、制导控制律、组合导航、电气系统、地面半实仿真系统等专业师资力量,全面覆盖了飞行器制导控制系统研制的相关专业需求。

团队把育人融入到科研全过程。采用滚动式培养模式,要求每个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参与一个型号项目、到过一个靶场、参与一次飞行试验。研一编入项目组跟踪学习打基础,研二接棒当主力,研三总结成果写论文,确保了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课堂学习—计算机设计—实验室仿真—靶场飞行”的全链条培养模式,贯通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打通从知识到能力、从课堂到靶场、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化,实现了全员额参与、全流程培养、全过程育人。

团队结合国家重点型号、空军靶标、海军靶标以及模型飞演示验证项目,共完成靶场飞行试验17发,培养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3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留校,1人到科研院已成为科研骨干。硕士研究生已有3人毕业后完成了飞行试验任务。

航天学院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工程类研究生培养专项改革。一是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新时代航天精神内涵。二是改革招生选拔制度和招生指标分配管理,优化成本分担机制、激发导师、研究生的积板性和创造性。三是建设航天特色一流研究生课程,强化育人能力,注重科学基础、工程能力、系统思维和人文精神的交叉融合,增强关键实践能力。四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航天科技前沿,依托重点型号任务,健全产教融合长效机制,有效推进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

上一条:【博创基金微展示】第4期 赵清华:二维硒化物半导体材料光电子器件构筑及其环境稳定性研究 下一条:走基层——研究生院赴微电子学院调研一流研究生人才培养行动计划落实情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