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由西北工业大学与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宝鸡文理学院承办的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第二届学术年会在宝鸡文理学院隆重召开。
会议邀请了西北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张炜,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原一级巡视员唐继卫,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张和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岳晓奎等10余位专家,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省内4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研究生教育领域的260余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会,共话“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新征程”。会议由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朱继宏主持。

图1 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第二届学术年会主会场
开幕式环节,岳晓奎热烈欢迎本次年会的与会代表,并就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所取得的成就、实施的策略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进行了深入分享。他期望与会专家能够积极贡献智慧,为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添砖加瓦。

图2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岳晓奎
张和平对本次年会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深入分析了陕西省研究生教育领域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学科建设以及利用数智化手段赋能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图3 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张和平
郭霄鹏对承办本次年会表示衷心感谢,欢迎与会者莅临宝鸡文理学院,并介绍了宝鸡文理学院在坚持服务地方发展过程中,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取得的成就,期待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智力支撑。

图4 宝鸡文理学院党委书记、校长郭霄鹏
接下来,会议举行获奖论文的颁奖仪式,表彰本次会议的优秀组织单位和优秀论文获得者。

图5 本届年会优秀论文获得教师、学生,最佳组织奖获得单位颁奖仪式
大会报告环节,唐继卫作题为《聚焦分类培养分类评价,完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大会报告,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并为提升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图6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原一级巡视员唐继卫
王战军做题为《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若干问题探讨》的大会报告,剖析了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特征,强调了研究生教育高地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支撑作用,并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和研究生教育发展保障体系的思路。

图7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副会长王战军
眭依凡作题为《教育强国与博士生培养质量提高的紧迫性及培养模式创新》的报告,立足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分析博士生培养质量提升的时代与内在逻辑,提出了未来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与重点。

图8 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眭依凡
张炜作题为《关于学术复核与学位复核的思考》的大会报告,深入探讨了学术复核中的关键问题、制度设计和实践路径,为提升学位授予质量、推动学位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9 西北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张炜作大会报告
凡明锦教授作题为《需求牵引,项目支撑,产教融合,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的大会报告,她结合宝鸡文理学院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探索,强调了产教融合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图10 宝鸡文理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博导凡明锦
马永红作题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创新卓越工程师工程博士培养路径》的大会报告,深入分析了卓越工程师工程博士的培养背景、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工程博士培养的创新路径与未来展望。

图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马永红
4月26日下午,会议设置四场平行论坛,涵盖“院长论坛”“学者论坛”“青年论坛”和“AI论坛”,分别聚焦学科建设、博士生培养、数智化教育等热点话题。

图12 院长论坛1

图13 院长论坛2

图14 院长论坛3

图15 学者论坛

图16 AI论坛

图17 青年论坛
4月26日晚的校际交流专场亮点纷呈,来自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和研究生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医学交叉学科、人工智能应用、导学关系优化等多个领域,为与会代表搭建了深度对话与经验共享的平台。

图18 校际交流专场一

图19 校际交流专场二

图20 校际交流专场三

图21 校际交流专场四
本次学术年会立足国家战略,锚定时代使命,紧扣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探索研究生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部署的重要实践,是学术思想的碰撞平台,是教育强国行动纲领的孵化器,对推动陕西省乃至全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将为教育强国新征程注入新的理论活力和实践动力。